人物
时段
朝代
诗文库 注释
讲官劄子十一月十七日 北宋 · 范祖禹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一二九、《范太史集》卷一四、《历代名臣奏议》卷一三九、《宋代蜀文辑存》卷二三
臣伏闻仁宗天圣初,尝诏天下访求讲说之士。
今陛下方向学问,宜博选正人,置之左右。
臣诚愚陋,承乏于此,大惧无以少补聪明,茍有所知,不敢不言。
臣伏见前校书郎司马康,年三十九,笃志好学,行如古人,资性端方,克肖其父。
臣昔与司马光修《资治通鉴》,为本局检阅文字,与之相接,近十五年,备睹其人,操守如一。
尤长于讲说,使之执经,必能称职,质于公论,皆以为宜。
臣窃以光之忠直,简在圣心,如康之贤,陛下必自拔擢。
今臣止言其所长,伏望陛下知察而已。
取进止。
〔贴黄〕臣闻先朝旧置讲官四员,今孙觉在宽假,臣与颜复轮讲,委是阙官。
臣与司马光相知,众所共悉。
今之所言,非敢私于知己,辄荐其子,实以康之学行,可备劝讲。
臣受陛下厚恩,唯欲得人,以助圣学,故不敢畏避嫌疑,密入此奏。
伏乞留中,特自圣意处分。
按:二十二日司马康侍讲
乞令饥民就食以安国安民元祐四年七月 北宋 · 司马康
 出处:全宋文卷二五九四
王者以民为天,民以食为天。
自古祸乱之兴,皆由饥馑。
为国必有九年之蓄,乃可以备水旱。
比年以来,旱暵为虐,民多艰食。
若今秋不稔,则公私困竭,盗贼可虞。
昔魏李悝为平籴之法,国以富彊。
东汉永平初以后,水旱十年,和熹邓太后临朝,用征和故事,徙置饥民于丰熟诸郡,躬自减省,以救灾厄,故天下复平。
唐太宗贞观初,天下连岁灾害,太宗勤而抚之,民虽东西就食,未尝嗟怨。
至四年,天下大稔,流散者咸归田里,米斗不过三四钱。
自古圣贤之君,非无水旱之灾,惟有以待之,则不为甚害。
汉、唐之策,已非处处皆有蓄积,故令东西就食,此策之下者也。
魏文侯举国四境,悉令平籴,所以有储,此策之中者也。
三代而上,国有九年之蓄,此策之上者也。
今臣愿陛下先为汉、唐之下策,以济目前之艰;
俟及丰穰,乃为魏文侯之中策;
积以岁月,渐及三代之上策。
乘今秋熟,令州县广籴,民食所馀,悉归于官。
今冬来春,令饥民就食,俟乡土丰穰,乃还本土。
夫国家积财,惟以安国,民安则国安。
故凡为国者,一丝一毫皆当爱惜,惟于济民则不当吝。
陛下诚能捐数十万金帛,以为天下大本,则四海幸甚!
夫实仓廪,使百姓足,非独可以消患,太平之化,由是而兴,措刑之本,无先于此矣。
按:《续资治通鉴长编》卷四三○。又见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》卷五四,《宋史》卷三三六《司马光传》附《司马康传》。
初作司马文正公墓铭 北宋 · 范镇
 出处:全宋文卷八七三、《名臣碑传琬琰集》中集卷一八、《邵氏闻见后录》卷一五、《宋代蜀文辑存》卷一○
天生斯民,乃作之君。
君不独治,爰畀之臣。
有忠有邪,有正有倾。
天意若曰,待时而生。
皇皇我宋,神器之重。
卜年万亿,海内一统。
熙宁初奸小淫纵。
以朋以比,以闭以壅。
乃于黎民,诞为愚弄。
人不聊生,天下詾詾。
险陂憸猾,唱和雷同。
谓天不足畏,谓众不足从,谓祖宗不足法,而敢为诞谩不恭。
赫赫神宗,洞察于中。
乃窜乃斥,远佞投凶。
诛锄蠹毒,方复任公。
奄弃万国,未克厥终。
二圣继承,谋谟辅佐。
乃曰斯时,非公不可。
召公洛京,虚心至诚。
公至京师,朝访夕咨。
公既在位,中外咸喜。
信在言前,拭目可观。
日亲万机,勤劳百为。
尽瘁忧国,梦寐以之。
曾未期月,援溺振渴。
事无巨细,悉究本末。
利兴害除,赏信罚必。
曰贤不肖,若别白黑。
耆哲俊乂,野迄无遗。
元恶大憝,去之不疑。
无有远近,风从向应。
载考载稽,名实相称。
天胡不仁,丧吾良臣。
天实不恕,丧吾良辅。
呜呼公乎,而不留乎!
山岳可拔也,公之意气坚不可夺也;
江汉可竭也,公之正论浚不可遏也。
呜呼公兮,时既得矣,道亦行矣,志亦伸矣,而寿止于斯,哀哉哀哉!
文后原按:「苏文忠当书石,谓司马公休)云:『不辞书此,恐非三家之福。』遂易今铭。」